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吳思鋒




















「不論寫甚麼或怎麼寫,不論在台在馬,反正都是外人。」這是1997年身為研究者的黃錦樹寫下的一句話,背後有「在台馬華文學(人)」於「馬華文學」與「台灣文學」之間夾縫求生存的尷尬、無奈、感慨。記得當時讀到黃錦樹寫的那段話時,我打從心裡覺得哀傷,一方面也循著哀傷的感覺,再去讀一些資料,慢慢從中看到更多面向的「在台馬華文學」的文化處境,以及「華語」之於大馬華人,在當地以馬來人主導的的社會進程中,本身就含有「生存」的意味。我們從「華社有三寶:華文報業、華文學校與華人社團」這樣的流傳語,也就可以感受到語言之於生存的重要性吧。而黃錦樹寫下的那句話,也就成了「要說的都在這裡」的源頭。

另一方面,自己畢竟平常主要是從書寫位置參與劇場工作,決定加入這計畫以後,我也要面對「在台灣的馬華劇場工作者如何容於台灣現當代劇場歷史書寫的問題」(這一點思考,也謝謝王墨林的提醒),舉例來說,在台灣的馬華劇場人就有黃誌群、符宏征、黃祖延、吳忠良、張偉來、劉佩芬、梁菲倚、黃志勇、林耀華等人,都是當前劇場的要角,也可證明台灣劇場確實很有「包容力」。但是我並不想用「包容力」解釋一切,這些在不同年份來到台灣唸劇場、做劇場的馬華劇場人,也許各有各的鄉愁、適應過程,「馬來西亞」在他們心中究竟是漸漸淡忘抑或是回不去的家,都有待一一訪查,關於這一部分,我現在無法做出任何歸納,但會藉此計畫做為動力,試著去整理、描繪出來。

相對於劇場,「在台馬華文學」的研究經由這二十年黃錦樹、張錦忠、陳大為、林建國、高嘉謙等人的投入,早已自成門戶,而這些重要的研究者,對於旅台/留台/在台、離散、中國性、僑務政策、在台馬華社團、文學傳播場域等方面的論述積累,正正提供一個不可或缺的參照,這是正準備出發的我們迫切需要的。而包括馬華文學的發展簡說、華語的社會意義,甚至是前面說到的幾個專有名詞,我們之後將以「馬華文學小辭典」的單元,為各位一一述說,到時候也請熟悉馬來西亞及馬華文學的朋友,不吝指正。

唉呀被我寫得好嚴肅喔(真的覺得我一寫就會造成反效果......),其實「要說的都在這裡」還有另外一個用意啦;這項計畫的展演依然是核心,但也希望來關注、來看的人可以透過這項計畫,產生認識馬來西亞社會與文化的另一個角度,以及窮劇場在追求文學劇場上的不同嘗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