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Q1:認為最能代表這個創作的一句話是?(也可以是形容感受)
A1:潛在的東西不經意地發現了意義,成了詩成了戲劇,之於生活隨手拈來,但又得來不易。

Q2:在創作過程中,最想分享的一件事情?
A2:
創作的過程中很意外地慢慢看到自己,從俊耀的眼睛、晴丞的眼睛還有我自己的眼睛,意識到自己對周遭的冷漠與對自己現在的不滿,很開心發現這件事情,也因為這些認識而有動力去計畫去憧憬未來,感念這樣的機緣,讓我有所收穫。

Q3:你的創作經歷有哪些呢?
A3:
n   劇場演出
2014 臺北藝穗節FG的姊妹們《春麗的一千零一夜》
2014 讀演劇人第四號作品《玫瑰色的國》
2014 張閔淳的獨奏會《春麗的一千零一夜》
2013 當代經典讀劇節《遺忘前的最後悔恨》
2013 北藝大春季公演《911
2012讀演劇人第三號作品《零零》
2012忠義里社區劇場《再會七逃郎》

n   影像演出:
壹玖八七團隊《時下暴力》(預計20149月上映)

Q1:認為最能代表這個創作的一句話是?(也可以是形容感受)
A1:認識自己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Q2:在創作過程中,最想分享的一件事情?
A2:
「關係」我跟馬來西亞有什麼關係?我跟台灣有什麼關係?馬來西亞跟台灣有什麼關係?我跟生活有什麼關係?我跟劇場有什麼關係?生活跟劇場有什麼關係?……

Q3:你的創作經歷有哪些呢?
A3:
表演作品:
20124月 《被綁在馬桶上的男人》在檳城表演藝術中心
20139月 新人新視野《山地話》
20143月 柳春春劇社,旃陀羅公社聯合製作《多話劇2014 柔》

導演作品:
20122月 在馬來西亞路人甲表演社執導《陰道戰士》(改編自李邪的《陰道獨白》)
2014 7月、8月 在馬來西亞路人甲表演社的社區演出執導《我要上天的那一晚》。

Q1:認為最能代表這個創作的一句話是?(也可以是形容感受)
A1:我們都在找家,不是房子,是家。

Q2:在創作過程中,最想分享的一件事情?
A2:
我最怕昆蟲了,但是這齣戲需要赤腳踩腳地,還要在草地上翻滾,於是我只好跨出了那一步,目前為止最常和我幾乎貼臉的是蚯蚓。

Q3:你的創作經歷有哪些呢?
A3:
2013『臺灣舞孃』-演員(阿竹)、舞者
2013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學生創作公演『彩虹旅店』-演員(趙寧)
2013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第47屆畢業公演『力比多明』-演員(戴斯)、舞者(硬鞋)
2012中國文化大學50週年校慶暨藝術學院聯合院展-『鳳凰變』-演員(陳氏)
2012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13人稱獨角戲聯演『不要太認真』-編劇、導演、演員
2012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冬季劇展『彩虹』-演員(趙寧)
2012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表演組-詩的呈現『更多的人願意涉入 其二』-導演、演員
2012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第47屆學年公演『童謠謀殺案』-演員(艾米莉)
2011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冬季劇展『琉璃菊』-導演
2011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第47屆學年公演『圓環物語』-演員()
2010青藝盟-花樣年華戲劇節十週年紀念演出『花樣年華青少年』-演員(小李)
2010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冬季劇展『無可奉告』-演員(女人)
2010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導演呈現『懸絲人』-演員(小偶)


Q1:認為最能代表這個創作的一句話是?(也可以是形容感受)
A1:把漂浮在空氣中的都落地扎根。

Q2:在創作過程中,最想分享的一件事情?
A2:
喜歡踩在草地的感覺,很柔軟,土地給的力量很踏實。
在臺北可以擁有一片草地已經很難了,還可以赤腳踏奔馳跟大家一起翻滾落地真的很好。

Q3:你的創作經歷有哪些呢?
A3:
2014.10 文化部藝術新秀《我顫抖》 演員
2014.06 台藝大 實驗短片 《豬上吊的那一年》
2014.04 TIFA 台灣國際劇場藝術節《愛情剖面》 法國馬賽
2014.03 TIFA 台灣國際劇場藝術節《愛情剖面》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2013.12 文化部藝術新秀《馬》竹圍工作室
2013.09 新人新視野 風格涉《dear all》文山劇場
2011.09 莎妹做臉不輸小美容藝術節《歡樂年華》 

北藝大學期製作 PreparadiseSorryNow  《無間賦格》
北藝大畢業製作 911 《旅鼠》 
美少女戰士劇團 《我要代替月亮來懲罰你》竹圍工作室

Q1:認為最能代表這個創作的一句話是?(也可以是形容感受)
A1:為什麼一定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能知道自己該往哪裡去呢?

Q2:在創作過程中,最想分享的一件事情?
A2:
誠實來說(哪來的英文文法?!),要說的都在這裡。我是說戲裡。那是最想分享的事情。像ONE PIECE一樣一件不留的放在那裏。

現在覺得做戲很有趣的地方是:找到自己與文本的關聯性。

文本可以是木焱的詩或木焱本人。要找到我們的差異太容易了,但是關聯性是很玄妙的,出現在我想像之外。找到關聯距離就近了,就可以交流。會發現在這種種之中其實方法即是目的──找到關聯本身是方法也是目的,對詩對戲,至少對我本人是這樣。這是一個了解別人也尋求被了解的過程。

不過其他比較不嚴肅的比如說還有齊東詩社附近的金山南路一段50號齊東小館便宜大碗又好吃之類的啦,大家可以去吃飽飽來看戲。

Q3:你的創作經歷有哪些呢?
A3:
2014臺大戲劇學系畢業製作《沃伊采克》演員
2014臺大戲劇學系夏天喝水劇展《辛波絲卡》演員
2014臺大戲劇學系導演一期末呈現《預言說》演員
2014臺大戲劇學系大一製作《明年此時》演員
2014超能劇團創團製作《孤兒》演員
2013臺大戲劇系導演二期末呈現《花與劍》面具設計
2013台南人劇團《Re/turn》演員
2013臺大戲劇學系導演一期末呈現《汽笛》編導
2013臺大戲劇學系學期製作《酒神》演員
2012臺大戲劇學系導演二期末呈現《同意的重要》演員
2012臺大戲劇學系導演一期末呈現《樹說,我們不會分離》演員
2012臺大戲劇學系大一製作《友情晚宴》演員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Q1:認為最能代表這個創作的一句話是?(也可以是想對這個創作說的話)

A1:誰 決定 今天的我
   明天的我 又會如何展現


Q2:你的創作經歷有哪些呢?
A2:2014.07 第十六屆轉身戲劇節《女孩好餓》 服裝造型
   2014.10 新北市國際藝術村駐村演出計畫《強奴之末》服裝造型

2015年4月17日 星期五

















Q1:認為最能代表這個創作的一句話是?(也可以是想對這個創作說的話)

A1:『創作發生的地方,總是會有光。』

Q2:你的創作經歷有哪些呢?
A2:近期劇場燈光設計作品:
田中公平音樂會-《女神的禮讚》
【阿含生命傳記劇場】-《我們如此,很好》、《脆弱》、《往事,未曾如煙》
FG的姊妹們】-《春麗的一千零一夜》
藝術新秀首次創作發表計劃-《馬》
【蝴蝶效應劇團】-《 Title Of Show
牯嶺街小劇場年末音樂會《驅魔記》
【無獨有偶工作室】-《快樂王子》華山重演版
【再現劇團】-《我用力大叫但沒有聲音》。


















Q1:認為最能代表這個創作的一句話是?(也可以是想對這個創作說的話)
A1:「我穿過鐵道,跨過界線,自邊緣進入中心。
  見世面,開眼界,以那邊的尺度丈量世界。」─胡淑雯

Q2:你的創作經歷有哪些呢?
A2:
2013年 敦青舞團《舞味雜陳》中壢、苗栗場─舞台監督
2013年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生獨立展演《彩虹旅店》─舞台監督
2014年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移地展演(馬來西亞)《迷局》─舞台監督
2014年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第49屆學年公演《迷局》─舞台監督
2014年 雲林生命線協會關懷獨居老人戲劇展演《當我們老在一起》─舞台監督
2014年 差事劇團2014年度作品《吾鄉。種籽》─舞台監督
2015年 戲班子劇團第29號作品《柳橙時光》─舞台監督

現正創作中─
2015年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第49屆畢業製作《我要我們在一起》─舞台監督
(關於此戲更多內容,請見 http://goo.gl/8zjqMU)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黃思農《山瘟》


















Q1:這次創作的理念是?
A1:
這個演出處理的不是歷史,而是記憶,死者的記憶以一種碎裂的形式存於我們語言之中並不斷的自我變造。所以,這個創作對於實存或者虛構的馬共與台共,從來就不可能以紀念碑式的悼亡作為路徑,而是不斷對同一個事件現場的解碼、轉譯和再挖掘,唯有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對歷史的叩問以「當下」(the presence of the Jetztzeit)為基點。

Q2:在創作過程中,最想分享的一件事情?
A2:馬共與台共是由小說的閱讀延伸出的關注,在我焦慮於作品涉及的議題如此巨大及牽涉大量的資料搜集時,友人杰廷剛好從德國回台,聽我談了一下午自己的焦慮,他跟我講了一段卡夫卡的短篇,故事關於臨終前的國王與傳令大臣,多少讓我確立了這個作品的方向,以及斷簡殘篇式的組合及思想斷片的引用,作為路徑的可行性。就像這則故事所體現的,「訊息永遠處在傳遞(in sent)的過程之中。」

我想與你們分享
“The Emperor—so they say—has sent a message, directly from his death bed, to you alone, his pathetic subject, a tiny shadow which has taken refuge at the furthest distance from the imperial sun. He ordered the herald to kneel down beside his bed and whispered the message in his ear. He thought it was so important that he had the herald speak it back to him. He confirmed the accuracy of verbal message by nodding his head. And in front of the entire crowd of those witnessing his death—all the obstructing walls have been broken down, and all the great ones of his empire are standing in a circle on the broad and high soaring flights of stairs—in front of all of them he dispatched his herald. The messenger started off at once, a powerful, tireless man. Sticking one arm out and then another, he makes his way through the crowd. If he runs into resistance, he points to his breast where there is a sign of the sun. So he moves forwards easily, unlike anyone else. But the crowd is so huge; its dwelling places are infinite. If there were an open field, how he would fly along, and soon you would hear the marvellous pounding of his fist on your door. But instead of that, how futile are all his efforts. He is still forcing his way through the private rooms of the innermost palace. Never will he win his way through. And if he did manage that, nothing would have been achieved. He would have to fight his way down the steps, and, if he managed to do that, nothing would have been achieved. He would have to stride through the courtyards, and after the courtyards through the second palace encircling the first, and, then again, through stairs and courtyards, and then, once again, a palace, and so 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And if he finally burst through the outermost door—but that can never, never happen—the royal capital city, the centre of the world, is still there in front of him, piled high and full of sediment. No one pushes his way through here, certainly not someone with a message from a dead man. But you sit at your window and dream of that message when evening comes.”
- translation by Ian Johnston, An Imperial Message by Frank Kafka 

Q3:從文本中,又有獲得什麼樣的感受呢?
A3:
如何閱讀?如何詮釋?我想到早期神秘主義者的符號指向:眼前的文本交織成網,真理永遠匿藏於其後。於是,對真實的欲求,與對言說和文字的不信任共生。
作為新生代的馬華文學作家,黎紫書許多短篇都涉及對同一虛構事件或歷史現場的回憶與挖掘,《山瘟》的馬共書寫,很自然而然讓我對應了近年剛出土的台共文獻,巧合的是,因為這段時間我的另外一個演出,再拒劇團的《燃燒的頭髮》,亦涉及1930-1950年代,跨越了日據時代到戰後的超現實美學及左翼思潮。

翻閱著第一代抗爭者的檔案與資料,一封封歷經了幾十年也無法傳遞至家人手中的獄中絕命書,我思索著生者與死者記憶連結的方式,偶然間,漢娜鄂蘭描繪班雅明的文字給了我一些線索,她談到卡夫卡這一代戰前猶太知識份子對於「繼承」猶太傳統的抵拒,因為傳統就是一種權威的歷史性呈現,在他們的時代,傳統的斷裂與權威的淪喪是無可補救的,而我們必須找到另一種面向歷史的態度,這個態度以對過去斷簡殘篇的「引用」為路徑,將原來的文字從既有的系統性的權威論述、連貫的語境中割裂和破壞出來,將它與現當代文本並置,彼此補充、辯證和對話。由此來看,黎紫書在《山瘟》裡對農民曆的引用,對我來說有同樣的意義。

不論我自己的創作脈絡,或者近年台灣的世代論述書寫所反映,我認為「拒絕繼承」,亦對應了現在我們這一代的處境。

Q4:以一句話總結此次創作吧:
A4:「起源即目標」

-          Karl Kraus, Worte in Versen, Vol.1

Q5:想請問過去演出經歷有?
A5:
劇場與樂雙棲作者年在各大小劇團藝術節擔過劇場編導策展人作曲現場樂手和音效設計亦曾任台北門藝駐節藝評報與部的特撰稿20歲時友人共同立再拒劇團,,並擔任再拒劇團團長至今07農發微型劇場宣言第一再拒劇團公寓並編導搖滾樂劇沉默的左手以高捷泰穆斯林移民的抗暴事件切入反思新移民在台其編導及音樂演出,以環境劇場音樂劇場與詩劇為主,涵蓋非敘事與疏離手法的運用,及結合物件、聲音藝術和多媒體藝術之跨域創作。演出足跡遍及於台北、東京、澳門、柏林、埃爾福特、伊斯米爾……等多個城市。

0910在台北門兩地演出字寓言現場樂與錄置的反托邦獲該年度台新藝術獎年度表演藝術十大2010年於台北首演的國夢》,全球文化均化影代的勞動青年該戲2012年在 180洲作品中選東藝術節(F/T)“公募同年又以的意劇場為在再拒劇團跨界接下是一些些消亡(包括我 自己的)此展演於20139月入第夫Cardiff舉辦的世界劇場設計(World Stage Design)全球藝術計畫FOUR at WSD為該計畫唯一的藝術團隊。2014年則參與再拒劇團諸神黃昏》聲音劇場的集體創作。

合作與劇團亦相當廣舞踏劇場術館到偶皆可看現場演出的身影20082013年分在台灣與門兩劇場聲創專輯他善於用音樂營造空間與畫現場常使用Loop不同的弦層與節大的音場與並將種聲音如抗爭現場田野編排入劇場及舞踏音樂中在各種聲響與音樂即興的張力裏與現場表演者對話